TOD与站城一体开发的异与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EA CiTY Author 吴锦海
前言:经常可以看到大家把TOD与站城一体开发混为一谈。甚至笔者曾经看到一个著名的设计外企在“站城一体开发”的中文字旁边备注的英文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从本质上而言,TOD与站城一体开发理念基本一致,都是围绕着公交系统展开的开发。但是,从发展历程来看,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
“站城一体开发”的理念提出是比TOD早了很多的,由日本实业家小林一三于1929年左右提出,并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打造出“小林一三模式”:也就是“轨道交通与城市开发相辅相成,实现共同发展结构的开发模式”。这就是最早的站城一体开发的思想雏形,其思想内核一直延续至今。
19世纪以前日本的轨道交通也是属于国营的。直到1910年左右,东京都市圈扩大初期,产业结构的演变吸引了大量人群向东京聚集。为了满足大量的住宅需求,需要在东京核心区外拓展开发居住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私营公司被允许申请通往郊区的轨道线路。
当时,东京郊外一无所有,在郊外建设轨道线路普遍不被看好。而小林一三则认为,还没有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相对便宜,如果能在轨道交通建设的同时,沿线进行房地产开发,那么轨道交通使用人数就会随着商品房的开发而持续增加。在这一个想法的推动下,小林一三的轨道交通公司成功推出了第一个站城一体化开发线路——阪急线路。
为了能让轨道交通的客流量进一步增长,小林当时的想法是:在客流量很少的箕面有马电气轨道沿线的廉价土地上建设住宅,这样就可以利用铁道带动人口的增加。于是铁路公司自行出资开发了站前的商品住宅。以池田室町住宅的开发为起点,包含至今仍是关西高级住宅区代表的西宫市周边住宅区等在内,沿线的住宅区被一个接一个规划进来。
随后(1929年)在市中心的枢纽站——阪急梅田站,世界上第一个枢纽百货阪急百货店开业了,以及在箕面、宝塚及六甲等郊外的枢纽站以及其沿线建立了箕面动物园、宝塚少女歌剧团及六甲山酒店等设施,为观光开发做出了贡献。此外在其他沿线也开设了棒球场等大众娱乐设施,引进了关西学院大学等教育设施,提倡郊外的生活方式,创造大众对铁道利用的需求。这个商业模式成为了今后日本站城一体开发的起点。从此,郊外生活、轨道交通通勤的模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在当时的日本。
► 以枢纽站为中心的高度复合、集聚型开发
► 轨道交通建设和沿线土地的同步开发
TOD的理念提出比站城一体开发的提出要晚很多,由彼得•卡尔索普在1993年,针对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土地利用密度低、能源消耗上升、人口郊区化等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时提出。主要是倡导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以公交站和核心商业区为中心,半径平均2000英尺(约610米)的范围内,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等有机结合在一个适合步行的环境内,让人们尽量减少小汽车的使用,实现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
卡尔索普将TOD分为城市级和邻里级。城市级的TOD是以轻轨、城际铁路或快速巴士站点为核心,建设高密度商业区、办公和住宅区;邻里级的TOD是以地区辅助性公交线路为中心,建设中等密度的住宅、服务、零售、娱乐、市政和休闲设施。
卡尔索普认为,混合性是TOD的重要特征,应该围绕公交系统进行混合社区开发,可以使得人们在步行范围内或利用公交就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就业出行所需。
为实现这一目标,卡尔索普提出三种建设方式:改造式、填入式和新开发。改造区和填充区的TOD建设就是把目前对小汽车高度依赖的用地发展类型转变成混合型用地和公交主导发展;新开发区应该配合公交线路的延长、城市发展边界以及生态保护等内容,建造一系列城市级和邻里级的TOD,避免“蛙跳式”发展、破坏敏感的环境和农田。
TOD | 伦敦伊丽莎白线 ——中央段站点
蒋毅:以TOD为驱动的未来城市空间
用TOD驱动城市更新:伦敦国王十字区
日本TOD:公园城市型站点怎么开发?
2021年,哪些TOD项目值得回顾?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热爱设计 专心阅读
期待与你相遇
投稿 · 咨询 · 合作或者
加入社群请扫码
入群暗号 “你所在的城市名称”+城市聚落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